Skip to main content

隐身与碎片






豆瓣引进了新的隐私机制,可以设置未关注满30天的用户不可以看到被关注者几天前的广播和以前的日志;如果拉黑其他用户,拉黑者和被拉黑者都只能看到对方的头像,页面内容完全没有了。

一方面我觉得拉黑机制无法看到对方页面也许是好事,另一方面有点怀念以前网络的自由气氛,感慨越来越多的网络杠精和审查制度导致大家再也无法畅所欲言,还要提心吊胆。

昨天我随手转发了几个友邻的文章和广播,有个人在转发下面留言,以教导主任式的口吻告诫我:由于我上一个转发,他觉得我没有很好的判断力,于是果断取关。

我从来都不愿意投入时间和感情来处理这样的留言。也许有点逃避型人格,但我觉得不值得。另一方面,我发现,关注我的豆瓣友邻越来越多,他们中的一些人,也许把我当作是一个“网红”或者输出者,对我有了一定的期待。而对我来说,这个博客和我的豆瓣其实只是我自娱自乐和与志同道合的友人们对话的地方。

有一次突发奇想在豆瓣上发了自己的一张近照。结果很多互关时间很长的友邻给我留言,觉得能看到我真相感觉很意外。夸我夸得简直让我心花怒放。还有一个印象很深的留言说,看到我觉得我和我的文字一样温柔。大家善意的留言让我赶紧反思自己是否是一个温柔之人。

我是一个习惯在网络上“隐身”的人。所以在突发奇想之后,马上删掉了真相。我还发布过自己的微信二维码,结果收获了一批很好的友邻们。但其实掩耳盗铃。因为内容一旦上传到网络,就会永远存在。可是在疫情时代,人与人之间温暖的链接,很多时候是靠着网络实现的。没有这样"冒险"式的自爆,也很难收获到这样的温暖。

这样的“隐身”行为与我从事的职业和熊的影响有关。我们最大限度地不在网络上留下照片和隐私信息,每个网站的密码都是随机生成的长长的乱码,每一个密码都不重复。如果可以用双重安全登陆,我们一定会使用。我们仔细处理包裹和信件,改掉门禁的设置。甚至开玩笑说很想了解CIA证人保护机制。有其他部门的同事在大学兼职作教授,她给学生的作业是,如何在网络时代隐身,如何在满是摄像头和信用卡的地方完全让人找不到你。有笑话说如果网络安全工程师来应聘,那么招聘单位应该无法从公开网络上搜集到任何有关此人的信息。

豆瓣的新隐私机制和我们实践的电子隐身让我想起梁永安教授的爱情课。梁教授在一席上的讲座,令人难忘:

在我们现实生活里,这种随着风一下子飘掉的东西太多了。为什么没有力量呢?因为现在社会是个流动社会,是个碎片化的社会,我们看到一个人的时候,绝对没有看到他的完整。

以前在一个村里面,或者最多隔两个村,你能看到他从小在河里游泳,能看到他爬树,能看到他的形形色色。所以你看到的人,是一个从根上看起来的人。

而我们现代社会看到都是一个片段。突然跑到你面前来一个人,你觉得不错,但这个不错里面,从你的下意识里面,你也没有底。所以我们现在很多爱情都是预先就有一个分别的机制。我们在相爱的时候都是打折的,都在内心深处保留了一块不信任。所以在这种爱情里面,在我们现代社会里面,特别需要一种猛烈的迸发、百分百的投入。

为什么百分百?在这种碎片式的相遇里面,在这种萍聚里面,你只有百分百才能把自己呈现出来,才能让别人感受到你的整体生命。如果你还是这么一种计计算算、得得失失的状态,这个爱情没法进行到底,很容易分离。

这里边有个最大的难关在哪里?就是我们在价值观念上、生命理念上,缺乏一个转换。爱上一个人它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从得失的心理、得失的惯性转换到真假。

我们从小就习惯于得失,在幼儿园里老师表扬你好你就表现得更好,都是这样一种激励。但是一旦进入真假就不同了。哪怕人人说我不好我也要坚持,因为这是我的真。我只有一次生命,我不可能放弃我的生命,这个真是我的生命。

爱情本身也是这样。它是个真假范畴,不是一个得失范畴,不是靠打分来计算的。


梁教授讲的是爱情,但其实这种碎片式的相遇在其他场域中也同样适用。

戴上面具穿上制服,你就是超级英雄蝙蝠侠和蜘蛛侠超人。脱下伪装,你是纽约皇后区的高中生,你是哥谭富二代,你是普通记者。你不能让你心爱的姑娘知道你的双重身份。她爱的是你的碎片,你拯救的人们只知道你英雄的一面。

为什么韩剧总是要强调男女二人青梅竹马?因为他们看到了彼此的很多面,而不只是手机速配软件上随手划过的几张照片。所以他们的爱情才有可能是令人信服的,他知道她来自什么样的家庭,跟她哥哥一起玩耍,知道她的梦想,她见过他的脆弱和眼泪。

Aziz Ansari是美国喜剧演员,他有过一些很有趣的关于爱情和约会的想法。他说,给约会长一点时间,给对方多一点机会。这样可以了解到对方的更多面,而不只是那些在咖啡馆尴尬谈话的碎片。

豆瓣上新关注的友邻,只能看到我发的几条新转发或者新发布的广播,然后他表示失望。无可厚非,但也许期望越高失望越大。而因为新的豆瓣隐私保护机制,他也只能看到那个阿捷赫公主的碎片。

以前的老朋友们,他们见证了我的成长,他们知道我是怎么从他们知道的我,走到今天,成为现在的我。他们和我共享了无数珍贵的体验和回忆,也看到我的脆弱和缺点。所以这种安稳的信赖,是缓慢的岁月换来的。对于我这样移居海外总是不断搬离的人,其实异常珍贵。

梁教授还讲了一本小说,是吉尔吉斯作家艾特玛托夫写的《查密莉雅》。这部小说被誉为真正的人类最后一部浪漫主义爱情小说。

主人公查密莉雅发现新来的伤兵丹尼亚尔和其他人都不一样,她看到了他忧伤的部分,还有他精神的高贵与尊严。那个时候,她爱上了他。她看到了他的全部,而不只是他和其他人一样的地方。

上学时候有个朋友,她家在草原上,但是她是汉族——这在牧区很少见。我在学校里看到的她是优等生,学习异常努力,有时候甚至有点过分钻牛角尖想要拿最高的分数,想要去最好的学校。每次跟我讲话总是像报字幕一样报给我她的近期成就。

后来有一次她邀请我和我妈妈去她的老家。我们坐火车,之后下车她爸爸还要开车来接我们才能到达牧场。我看到她从小长大的地方,看到牛和羊,还有看门的狗狗。夕阳下,她追着小狗自由地奔跑,头发披散下来,青春洋溢。

我热泪盈眶。觉得看到了她最动人的一面,对她有了更大的敬意,也对于以前无法理解的一些行为有了理解。

这大概也是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的动人之处吧。她把那不勒斯的乡音和环境以及人际描写了那么多,所以两个女孩子成了我们一起长大的友人。所以她们的故事才那么令人揪心,让我在地铁上看第三部的时候泪流满面。

可惜在这个网络时代,我们也许永远也无法呈现百分百的生命了。碎片即是全部。

-----
@海边的羊

阿捷赫公主,是你的文字打动了我!让我(我相信每个读者都是)想到某一个时刻的自己,想起自己的甜蜜、渴望、冲动、嫉妒、后悔、怯懦…… 感谢友邻分享自我的碎片,唤起了我们对「真」的怀念和渴望,这在数字生活里简直难能可贵。

所以这种安稳的信赖,是缓慢的岁月换来的。(一篇小文竟让我看得流泪)

说起艾特玛托夫,他真的是个宝藏作家。说起吉尔吉斯,想起几年前还看过吉尔吉斯的一部电影《夜间事故》,那种缓缓的感伤一直萦绕在我心头,主人公面对伊塞克湖坐的背影不知为何像钢印一般就在我脑海里。就像塞万湖畔的背影。 

我第一次读的是艾特玛托夫的《一日长于百年》,真的感到荡气回肠,一部并不长的长篇小说竟然让人能走到那么深那么远,感觉自己活了另一个世纪似的。感觉上帝把一些珍贵的人放在沸腾的全球化看不到的地方,当偶然遇到时会有沧海遗珠之感。


@吃饭睡觉学习

😭看得我好想流泪,太有共鸣了。“我们从小就习惯于得失,在幼儿园里老师表扬你好你就表现得更好,都是这样一种激励。但是一旦进入真假就不同了。哪怕人人说我不好我也要坚持,因为这是我的真。我只有一次生命,我不可能放弃我的生命,这个真是我的生命。”但是可能在现在这个社会,“碎片即是全部”


@п

突然想起十年前我的豆瓣头像甚至还是自己的照片,这十年真是一去不复返了。


@Kikiyo

很喜欢这篇碎碎念


@𝘼𝙣𝙙𝙚𝙧🇺🇦

与作者“碎片”的概念相似,在我自己的生活理论中有“切片”的概念,只是它是基于对人与人之间互动的观察:切片是人在于他人的互动中呈现出来的性格的一面,而它之于整体是无限多或无限少的。可以具象地理解为人体模型的纵剖面。认识一个人越深,说明切片越多,切片所能组成的人体模型就越完整。

@塞西 

微小而难以言说的真实的感伤。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