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大概是萧红最漂亮的一张照片。她背靠铁艺栅栏,穿着时髦,欧式礼帽,皮草大衣,高跟鞋,围巾,笑得无忧无虑又充满期待。是1938年在西安公园拍摄的。那时候她27岁,正是女人一生中最喷薄盛放的年纪。这样漂亮轻盈的日光,在黑白底板上固定。阳光之下没有绝望和忧愁,她那时候不知道,将要走过的人生,仅有三十一个春秋。不过一万多天。
一万多天会不会太短,对于这样一个满腔暖意热情细腻敏感的人。站在生命尽头回忆自己的一生,犹如奔跑向悬崖边缘坠落的那一瞬,刹那间一帧帧回放慢动作。“我将与蓝天碧水共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她短暂的一生,又被人们不怀好意的揣测暗笑她的斑斓情史。流言蜚语中带着错愕却又不禁钦佩。凡人都自知自觉,如何让自己活得不辛苦。不去颠沛流离,不去爱得刻骨,不去叛逆放纵,不去诗情画意,不去用赤裸的内心拥抱这残酷的世间。而她似乎打定主意要辛苦过活,将人生境遇撑到极限,挣扎摸索。她的名字叫红,鲁迅给的,漂亮的名字。
红颜薄命,红颜知己,红袖添香,天妒红颜。红,那么醒目纯粹的颜色,那么激越决绝的寓意,仿佛在苍白的面色上刷一层香艳的脂粉,却注定了戏剧性的一生。她把自己的人生研磨,加上灵性和感悟,酿成文字,是一种治疗。于是我阅读。
阅读是读者和作者相互间的理解。阅读中试图把自己带入作家,来理解她们。小时候迷恋杜拉斯的《情人》,觉得作品里充斥绝望。故事描述的红铜似的一大把头发和真丝裙子,以及热带百叶窗和凝滞的空气,我设法理解或体会或拥有。而这个不可能的爱情故事,是杜拉斯的少女回忆,在年老的时候,一遍一遍被书写,在故事的纹理上涂抹怀旧的诗意。远在我的人生体会之上。热带房间斑驳的木地板和不断旋转的风扇,困兽般的绝望和激情,直到中国情人的脸被记忆吞噬。让我害怕。
有个教授告诉我,别害怕,不理解是因为你的人生没有带你走到那一步。等水到渠成,你会理解更多的人和书以及事。古希腊人早就知道,爱或者恨太深刻都是渎神。人性的张力和绝望,有的人也许一生都无法理解,清醒和理性代表光明与稳定。而这些活到极致的作者,却是代替我们下地狱的人。
兀自走上我的人生,在逐渐淡忘这个名字叫红的女作家时,看到另一个叫虹的女子,在电影《颐和园》里面。女主角叫余虹,美丽有才情,跟不同男人一起是因为她认为这是亲切的人际连接。她想要生活得激烈而梦幻,以一种类似将要窒息般挣扎的幻灭和激烈面对这个世界。与这个世界有过情人般的争吵。“有一种东西,它会在某个夏天的夜晚像风一样突然袭来,让你措不及防,无法安宁,与你形影相随,挥之不去,我不知道那是什么,只能称它为爱情。(余虹语)”
虹比红轻盈,却更幻灭。惊鸿一瞥转瞬即逝,高潮和盛放有如暗夜花火,近似幻觉。不同的是,虹带有着凡间对于幸福的期望和雨过天晴的预感。而叫红的女子从未被赋予希望。她是一个亲自尝试生活和爱情苦涩的女子,代替你走向深渊和自由。有一颗诗意无法填满的心脏,用爱情来解渴,稚鲁笨拙的把自己弄伤,然后继续去爱,饮鸩止渴。在追求爱情的同时,又深觉自己的悲剧只因为自己是女性;在作品中反思男权和男女对立,生活中细腻敏感却被粗鲁自私的男人伤害。于是她的文字充满了萧杀、淡定、深沉、忧伤、平静和无能为力。
抚摸书脊,用手指摩挲微微凸起的铅字。仿佛轻触这个痛楚而敏感的灵魂,载着稍纵即逝的灵性。无法妥协向往出走的天性,期待切肤的爱。“当我将要航行远方,我问她可愿离开故乡。我听见她悄悄地和我离别,告诉我莫把她惦念,我看她那样坚决,我就轻轻地说再见。不是为了离别,但是我泪流满面。”“ 现在,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贫穷都和我紧紧相连。可以看出,为了欲望和浪漫的天性,我的确付出了代价,但是生活再艰难,我也不会失去活下去的勇气。像我们这样的人,注定是这样的命运。昨天读到一句话:战争中你流尽鲜血,和平中你寸步难行。(《颐和园》)”
猛然间,虹与红仿佛神魂贯通,她们是彼此的镜子,可以照到灵魂中最细微的伤口。而灵魂与肢体无法左右命运的摇摆,摇摇欲坠遭遇人生各种际遇。可以从容选择,却以最刺骨的方式选择转瞬即逝的快乐。如飞蛾扑火,短暂却极致。
写于 2014-10-03 20:08,念书人
---
现在念书人公众号已经不复存在,编辑朋友给我当时写的评语,也是花式夸奖,让我赧颜:
萧红那篇文章写的太好,看来只有女人能把女人理解透,我们这些人望尘莫及。没法下笔改,感觉任何改动都带着蠢笨,画蛇添足。浑然天成的文章是不用改的。完美!
很多人说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其实我更觉得情怀和温度才是。文字本身是可以像音乐一样在人心里产生震撼和共鸣的,而这种感觉要远好于深刻但呆板的思想。
这文章,说实话,已经把我们这帮老爷们都惊了!太久没看见这样的文字了,我只说了八个字,句句珠玑,自愧不如!哈哈哈。(2014-9)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