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矜持的理性与流血的耳垂



用了一个小时读完这本不算很厚的书,突然想起以前看过的一首日本儿歌:花儿很香,铃儿也很响,少女也一样,如今吸引人,以后的命运却悲凉。

在文字中不断闪现的竟然是04年在飞机上看的那部电影的男女主角。觉得女主角(后来才知道是大名鼎鼎的scarlet johnson)很呆,男主角没怎么出现(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我心爱的colin firth出演的)。

觉得作者描写葛丽叶的心理很真实,总觉得有点像中国人的情感模式:内敛的、沉默的、如迷般的。葛丽叶很含蓄,她有狂野的头发,她小心用头巾包好;她有高雅的艺术直觉,她小心藏好。她真实的这两个面,画家都看到了感受过了。于是这场爱情有点蓄意的感觉,其实没有什么爱情是没有原因的。因为葛丽叶的父亲喜欢绘画,他本人就是制作图画瓷砖的工匠;加上葛丽叶固有的对于色彩的敏感性和对于高尚优雅的精神生活的向往(她没有向往高尚的物质生活,她的要求不过是达到小康就好了,不像她弟弟法兰),她注定会爱上画家这样的男人。而寡言的克制的画家(这样的人就应该由colin firth出演)对小女佣葛丽叶是什么感情呢?首先,因为他是画家,于是她对于色彩的和谐和冲突的直觉吸引了他;其次,因为他是画家,比一般人有着更加强烈的对于外表的感知和欣赏,她是年轻美好的;再次,因为他是画家,于是他可以让她为他做她喜欢的磨颜料的事情,他可以把她锁在画室上面的阁楼,他可以为她画像。他们甚至都没有达到发乎情而止于礼的地步,只是沉默着沉默着,没有几句对白,没有过多的身体接触。她为他扎耳洞,只为了戴上珍珠耳环,压抑流血的耳垂带来的令人心悸的疼痛。他命令她必须为这幅画作穿耳洞。然后他眼中的她,背景是黑色的,没有什么值得分去视线的事物,然后她转过脸来,润红的嘴唇轻启,像是照相机抓拍,把她最动人的一刻记录下来。原来我们迷恋的只是爱情,而不是我们的爱人。我们只是在寻找一个人,他/她身上有足以使我们爱恋的特质,于是我们利用他们来完成我们对于爱情的追求。

书中没有任何词语评论葛丽叶的美貌,也不需要,封面就是她的画像。不用说,她是美好的年轻的诱人的,像小鸟一样在男人的欲望和渴望中生存。不管男人女人都会以为美女的生活很精彩很香艳,但其实在众多追求者的攻势下生活实在不易,加上女同胞的嫉妒,简直就像是生活在战场上;低调小心如葛丽叶,仍然会出现惊世骇俗的结局。美女其实比常人要辛苦。她们的罪过不过是长了一张相对周正的面皮,心灵和常人无异,但是人们总是把她们归到不同族群里去,然后把她们做的一切事情安上意味深长的标签。

这真是女人写的小说,关注点是情感而不是肉体的愉悦。男人写的小说若主角是女性,一定会去大胆揣测所谓爱情带来的欢愉和女子的妩媚。如张爱玲的《色,戒》,到了李安手上,就成了性爱肉搏。

结局虽然没有伤亡但是悲伤,因为她没有爱到她爱的人。我时常想,爱情是什么,如何产生如何消亡或者抑制呢?看过一篇文字写年少时看过的一部片子:女主角长期爱不到自己爱的人,又被她不爱的人爱着,于是她的妩媚就没有了方向变得有些变质有点野。尽管肉贩(书上没有说屠夫这个词)小彼特很英俊,是个好男人,但是葛丽叶不爱他。她爱的那个人是一个画家,沉默的寡言的,挣扎在庸俗世故中的天才。画家不英俊也没有承担但是她爱他。爱情有时真是狗娘啊。

在现实中的爱情,没有人愿意撞的头破血流,都是小心翼翼的望向对方,你走一步棋我才走一步,你不走我也不走,不是博弈,就是对弈。我们的心早已结了厚厚的血痂,我们以为漠视爱情就可以做到与现实保持适度的距离而不受任何伤害。爱不到自己爱的人又如何呢?宏大沉重的爱情不适合现代,于是我们只能从古代来寻找古典爱情的安慰,其实我们是伤了心的。

在看完书以后,我才明白原来可以用如此细腻繁复的笔墨去描写一副静止的画作。作家用笔锋把画中的女子从颜料和时间中剥离出来,用自己的喜怒哀乐和情感经历以及文学的古典内核填充,使二维成为三维甚至四维(加上时间轴)。给了三星,觉得他们的爱情有些稀薄,没有把我感动到流泪,如同女子最后荒芜的心情一样,仍然是矜持理智的,不让旁的人知道,仿佛知道了就会损坏其纯度。不能言说的爱情是孤寂的,但是也是骄傲的。

---

写于2007-11-08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